在澜沧江—湄公河奔流不息的文明交融中,普洱学院以“国门大学”的使命担当,将国际化办学作为民心相通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学校立足澜湄流域“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通过教育浸润、文化交融与青年联结的三维联动,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体系,让不同文明的种子在互学互鉴中生根发芽,结出澜湄合作的丰硕果实。
构建“汉语+职业技能”的育人闭环
作为云南省首批“华文教育基地”,普洱学院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开设茶学、农学、数字媒体、烹饪与营养教育等特色专业,形成“语言学习—技能实训—创业孵化”的全链条培养体系。自2006年招收留学生以来,累计培养来自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等国的留学生1800人,其中老挝留学生人数居全国前列。2024年数据显示,在校留学生280人,老挝籍学生占比达95%,成为全国在校全日制老挝本科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
学校与澜湄国家多所高校深度合作,主导成立澜湄流域国际数字人才教育联盟,采用“2+1”“2+2”联合培养模式——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前两年在普洱学院学习,后一年赴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或老挝国立大学深造;2024年新增“2+2”中泰合作项目,推动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通过深度对接企业,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与东软教育科技集团、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共建全国首个“一带一路”数字产业学院,培养数字化人才,相关作品获全国程序设计实训案例大赛特等奖。不少中外毕业生参与到中老铁路建设中,如普洱籍毕业生李江忠成长为中老铁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老挝籍教师雷龙成为普洱学院老挝语教师,为中老友谊贡献力量。
打造“沉浸式体验”的传播新范式
在跨文化传播中,普洱学院突破“单向输出”模式,以“青年视角+故事化表达”构建共鸣桥梁。依托《我的留学生活》《老挝留学生讲中老铁路故事》等融媒体产品经验,学校组建由中国师生、留学生、非遗传承人构成的“混编创作团队”,用镜头记录真实的校园生活与文化碰撞——
留学生参与绝版木刻创作、傣族慢轮制陶,在“做中学”中理解中国非遗背后的工匠精神;泼水节与傣族学生共浴祈福,端午节同包粽子,通过“身体记忆”深化文化认同;培训留学生成为自媒体创作者,其拍摄的《我在中国过大年》《我的中国老师》等短视频,自然渗透至东南亚社交圈层,累计获得超30万次本土互动。
学校还通过“澜湄之夜——共饮一江水,共打一场歌”“我在中国过大年”等活动,让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象的生活体验,使民心相通有了温度与质感。
构建“政产学研媒”的生态网络
普洱学院打破校园边界,联动多方资源形成传播合力:与普洱市政府共建留学生奖学金,成立老挝留学生创业园、滇西南国际职业教育实验实训中心;借力主流媒体平台、国家对外交流平台及东南亚本土社交平台,构建“中央厨房式”内容分发机制,实现《中老通》《中泰双语桥》等栏目“一国一策”精准传播。
学校拥有全国唯一的老挝研究中心、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云南基地、云南中德工程师学院(普洱)、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云南分院普洱基地、东盟学院、“一带一路”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国际学院、普洱市东南亚研究院、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澜湄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东南亚棋牌文化研究中心、东南亚(老挝)法律与仲裁研究中心,并在泰国设立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建立3个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为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提供坚实平台。
从“故事传播”到“发展共鸣”
如今,普洱学院的国际化实践已结出多维硕果:300余名毕业生赴老挝、泰国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就业,非通用语种专业(老挝语、缅甸语、泰语)毕业生成为跨境贸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香饽饽”;百余名留学生毕业后成为本国对华合作的“民间大使”,如老挝籍校友林丽金在母校与苏发努冯大学共建数字产业学院中持续传递友谊火种;2024届毕业生中,2079人在中老铁路沿线区域就业,占已就业人数的65.91%。
作为云南省首批人才工作示范项目单位,普洱学院自2024年1月启动《面向澜湄流域国家的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示范》项目以来,充分发挥“国门大学”区位优势,通过国际合作、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等举措,已成为服务澜湄流域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累计培养数字产业、智慧农业、文旅产业人才600余人次,依托云南工匠学院开展茶艺师、咖啡师等技能培训341场,2万余人次参与,职业技等级认定获证率达88.84%,其中,810名茶艺师、584名评茶员、323名咖啡师活跃在澜湄流域各车产业一线。
从课堂到田野,从镜头到市场,普洱学院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民心相通的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传播+产业”的融合路径,为构建更为紧密的澜湄命运共同体贡献“普院智慧”。
(梁荔 白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