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质量立校
普洱学院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区位优势的普洱市。学校始建于1978年,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2022年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4年被确定为云南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地方性、区域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努力建设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国门大学。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校园、省级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示范学校、省级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省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校、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云南工匠学院普洱校区、省级体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党委“石榴花开”被评为云南省高校首批党委党建品牌。
应用导向,立德树人
持续夯实应用型高校办学基础。学校占地面积2054亩,建筑面积26.28万㎡;固定资产总值为7.1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26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22.69万册。建有校外实验实训基地206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25个,其中省级实验实训平台5个。现有在岗教师744人(专任教师55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14人(专任教师176人),博士教师69人(专任教师66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52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兴滇英才等省级以上人才14人,“茶城英才”等市级人才13人,认证“双师双能型”教师207人(专任教师144人);有省级创新团队2个,市级创新团队1个。
主动优化调整应用型专业结构。学校内设13个二级学院,开设44个本科专业(含5个撤停专业),其中35个专业在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评“C”等级,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省级新兴专业1个、省级新兴学科培育点1个。学校成为2024~2026年省级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食品与营养、美术与书法、林业列为首批重点培育建设学科。
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云南省发展“三个定位”,对接普洱市“两示范一胜地”人才需求,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育人,培养了一批“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可、国际能交流”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建校47年来,共向社会输送7万余名专业人才,仅普洱市教育一线教师中就有6515人是普洱学院毕业生,占全市中小学师资的31.96%。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均在95%以上,其中应征入伍249人,留滇就业率平均83.21%,留普就业率约41.39%,创业及孵化827人,占比8.22%。
立足滇南,守边兴边
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积极投身兴边富民事业。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先后获批老挝研究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云南咖啡品质优化及价值提升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地厅级以上科研平台20个,建成2个院士工作站和普洱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等一批内设研究机构。派出驻村工作队员105人,通过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定点帮扶挂钩点顺利脱贫摘帽,驻村帮扶工作省级考评连续7年为“好”等次。对接普洱市茶叶、咖啡、牛油果、文旅等产业开展科学研究,近三年申报相关专利12项,围绕牛油果、土豆等研发地方新菜品180余个,专利转化率达到16%。
全力推动政校企协同,服务地方创新创业发展。依托普洱市公共创业实训基地落地学校优势,建好用好滇西南国际职业教育实验实训中心,推动普洱市、普洱互创国际中心、普洱学院三方协同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与企业孵化。基地吸引入驻企业452家,产值11亿元,基地被评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省级众创空间。累计开展培训42000余人次,近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以上立项421项,创新创业比赛获省级奖励40余项、国家级铜奖1项,2025年新增2项入围全国决赛。
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普洱市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学校少数民族师生占比高的实际,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博物馆等教学科研平台,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普洱绝版木刻,建立那柯里·绝版木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训农民版画家,绝版木刻成为普洱市一张高品质文化名片。首创独具特色的民族啦啦操,打造出世界第一支全男子高水平花球队伍和民族啦啦操队,获国际性比赛冠军9项、全国冠军26项;推广校园啦啦操项目,成功带动普洱市及周边地区中小学啦啦操普及。
放眼澜湄,开放办学
实施面向澜湄流域开放办学战略。累计招收南亚东南亚留学生1700余人,现有留学生285人,其中老挝留学生人数居全国前列。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等,支持留学生创新创业,三年来留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86人次,留学生参与的9个项目落地青年创业街区,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据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学生国际化排名”统计,学校位居全国第50位左右、全省第2位。开办老挝语等3个非通用语种专业,采用联合模式培养英泰、英老复语型人才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1000余人。联合东软集团、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共建中国首个“一带一路”国际数字产业学院。主办四届澜湄教育合作(普洱)论坛,成功举办3届泰北地区汉语演讲比赛,联合申报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国际学术、文化合作交流纽带持续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