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工匠学院普洱校区(普洱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1+1+N” 工匠学院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总体部署,在工匠学院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标 “六个有”,筑牢发展根基
学校在建设过程中,严格对标 “六个有” 标准,夯实工匠学院建设基础。
区域辐射与示范引领成效显著。普洱学院于2021年成为云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第二批省级示范点,2022年挂牌为云南省工匠学院普洱校区,2024年获批全国总工会重点支持的工匠学院,已成为滇西南地区产业工人培养的核心阵地。学校累计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7万余名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广泛分布于茶咖、文旅、数字经济等领域。同时,与泰国、老挝、缅甸等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培养复语型国际化人才600余人,形成了“立足普洱、辐射澜湄”的区域影响力。
设施完善,资源充足。学校规划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东盟学院楼、滇西南国际职业教育实训中心等核心场地,新增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配备多媒体教室86间、实验实训室218个、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36个,设备总值达5155.2万元。特色实训室涵盖茶叶加工、咖啡学习工厂、绝版木刻、烹饪工艺等10余个产业领域,其中宫润华酒店与餐饮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被命名为“云岭工匠创新工作室”,为技能培训提供精准硬件支撑。
双师引领,课程特色鲜明。学校构建了“专兼结合、双师为主”的师资体系,认证“双师双能型”教师206名,组建了多个创新团队和科研团队。打造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开发了“烹饪与营养教育”“绝版木刻”“恋上咖啡”等特色课程,其中“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连续3年蝉联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形成“产教融合、技能导向”的课程品牌。
多元模式,贯通培养高技能工匠人才。学校实现了职普贯通、国际合作与校企协同。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联合开办的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与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的酒店管理专业分别被列入云南省首批“3+2”高本贯通培养改革试点专业和“3+4”中本贯通典型引路试点专业;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与泰国博仁大学、暹罗大学、老挝苏发努冯大学、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等10余所高校签署或续签合作协议,汉语国际教育、泰语、老挝语、缅甸语、应用英语五个专业实行“2+2”“2+1+1”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复语型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与东软集团、科大讯飞、华大基因等行业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与东软集团共建数字产业学院,双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理论和实践育人,联合开展科技研发转化,采用全程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招生959人。
数字赋能,拓展学习场景。依托互创国际平台,建设线上工匠学院,整合网络信息技术和创业政策,搭建了创赢普洱、创赢服务和创赢政策三个主要功能板块,构筑了创业管理、创业网格、便民服务及互动交流于一体的互联网信息创业服务平台,分享活动动态,展现工匠风采,满足产业工人培训、学习等多样化需求,初步形成“1+N+N”的工匠学院体系。
多工种、多周期覆盖。学校先后承接达内集团实训技能培训、全国医师资格证考试、云南省二级建造师考试、普洱市书记员职业技能培训、SIYB网络创业培训、产业工人(中式面点师)培训、咖啡冲泡技能培训、中石化技能认定培训等,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累计开展电工、茶艺师、中式面点师等产业人才培训56场,培训了2400余名产业工人;将培训资源下沉到县(区)、乡镇、社区,优化县(区)级政府资源,开展种植养殖等技能人才培训62场,联动县域创业园资源,累计开展电商运营、直播人才、数字经济等培训175场,培训人数20000余人,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紧扣“五个聚焦”,明确建设导向
聚焦正确办学方向,彰显办学特色。学校成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产教融合理事会及产教融合办公室,将工匠学院建设纳入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考核;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授思政课,开展“劳模工匠先进事迹宣讲进校园”“文化百讲”等活动,邀请10余名全国劳模、行业专家入校宣讲,推动“匠心追梦、技能报国”融入育人全过程。
聚焦工匠人才特色,师资与课程融入工匠元素。师资队伍突出“工匠+学者”双元结构,2位教师工作室被命名为“职工创新工作室”“云岭工匠创新工作室”;课程体系强化“技能+文化”融合,如“绝版木刻”课程结合非遗传承,“恋上咖啡”课程联动咖啡学习工厂,形成“技能为本、文化为魂”的工匠培养特色。每年派出1000名以上教师和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实习实践。入选首批云南省人才工作示范项目备案建设名单1项,1名老师获评2023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杰出青年奖,1名老师获评“五一劳动奖章”和“云岭工匠”称号,2名老师获评云南省优秀教师,8名老师入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2名老师荣获普洱市第二届“茶城工匠”称号,省级以上人才称号教师总数达32人次,教师队伍进一步夯实。
聚焦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区域工匠学院体系建设。作为全国总工会重点支持的工匠学院,学校牵头与普洱市共建“工匠学院创新赋能中心”,提供技术交流、成果转化、职工培训等服务。以普洱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院为依托,设置普洱学院中华传统医药现代化研究院、绿色能源研究中心、啦啦操运动文化研究中心、东南亚(老挝)法律与仲裁研究中心、云南绿色食品及预制菜研发中心、普洱绿色金融研究中心等,积极争取纵向和横向项目资金,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为地方政府、企业等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咨询、企业诊断、成果评价等服务。深入推进“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不断加大合作力度、拓展合作深度,为企业培育更多“行业工匠”。
聚焦先进技术和数字技能培养,将前沿技术融入培训。依托数字产业学院、数字农产品质量标准(普洱)检测认证中心,开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培训。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数字产业学院建设,启动了数字产业学院联合创新实验室,以打造“产学研生产实训”基地助推普洱市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满足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学校全力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先后获批1个老挝研究中心国家级平台,云南咖啡品质优化及价值提升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云南省高校力学开放重点实验室等地厅级科研平台11个,建成2个院士工作站和普洱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院、绝版木刻研究院等一批内设研究机构,以科技研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服务特色产业发展,设立茶叶咖啡学院,健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学科协同培养、构建高水平课程体系、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实训基地,服务茶咖产业成果转化和转型升级。茶叶咖啡学院负责的“云南省中老茶树资源数字化保护和种质创新应用国际联合实验室”获省科技厅挂牌支持,进一步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开展联合研究,为云南和老挝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实现“三个明显”,彰显建设成效
打造2个以上区域品牌,特色工种优势明显。重点培育“茶艺师”“咖啡师”两大特色工种品牌。依托茶叶咖啡学院,建成“云南省中老茶树资源数字化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完成“普洱茶加工方法”等2项发明专利转化,2022年至2024年培养茶艺师、咖啡师900余人次,助力云南茶咖产业转型升级。
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培训成效明显。围绕地方重点产业开展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培训,充分发挥普洱学院和实训基地培训平台技能素质提升优势,结合普洱市产业发展所需、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所求,截至2024年,共开设了56个培训班,培训了2400余名产业工人,覆盖电工、茶艺师、咖啡师等13个领域。
技能与学历双进步,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明显。与地方党委、政府合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致富带头人“学历+技能”双提升培训,为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村“两委”85名村干部提升了学历,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50余名致富带头人提升了职业技能,为全市40名绣娘提升了技能。
云南工匠学院普洱校区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深化工匠学院建设,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工匠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上一条:普洱学院师生积极收听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盛况
下一条:普洱学院啦啦操队备战2025年亚洲啦啦操锦标赛暨国际啦啦操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