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普院新闻 > 学校新闻 > 正文
学校新闻
青春之我担使命 团结之花绽普洱|普洱学院民族团结教育实践采访录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4日 编辑:普院融媒、校团委/文

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一周年之际,普洱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耕民族团结教育沃土,涌现出一批以青春之力践行团结使命的少数民族青年学子。他们立足专业所长,扎根家乡热土,将个人梦想与民族发展、乡村振兴紧密相连,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答卷。


佤族姑娘鲍依秋:以文化交融绘就团结画卷

作为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学生,24级的佤族姑娘鲍依秋有一个梦想,就是用歌舞搭建起民族文化的“连心桥”。她想把《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激昂旋律与汉族民乐、彝族舞步创新融合,在校园汇演与社区活动中演绎“司岗里”传说与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让观众在艺术感染中增进情谊;她想牵头组建民族文化艺术小组,创作融合多民族元素的作品,通过短视频平台向网友展示佤山风光与普洱茶香……“艺术是流动的血脉,”鲍依秋说,“我的梦想是回到家乡打造文旅演艺项目,让游客在歌舞中触摸民族文化的温度。”


布朗学子张陶:以体育创新激活乡村振兴

22级体育专业的布朗族学子张陶的梦想是将民族啦啦操打造成文化传承的“活力纽带”。作为校民族啦啦操队核心成员,她带领团队将布朗族银饰、傣族孔雀舞等元素融入现代啦啦操,在国际赛事中展现“多元共生”的中华魅力,斩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牌。刚刚参加2025年亚洲啦啦操锦标赛勇夺双冠军回到学校,她说:“我和团队成员一起深入普洱市各中小学,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啦啦操技巧融合成特色体育教学内容,打造民族啦啦操校本课程,让体育成为传承普洱红色基因、激活民族文化资源、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纽带,以青春之我、专业之能,书写属于普洱青年的团结发展答卷。”


哈尼族、彝族青年:以讲台为基播撒团结种子

哈尼族青年徐子媛是外国语学院24级英语专业学生,她的志向是成为“文化传译者”。来自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她,用镜头记录哈尼族“十月年”节庆、紫米酒酿造等习俗,在社交平台收获网友浏览。作为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她在班里发起“双语讲民族故事”活动,带领各族同学用英语演绎《阿诗玛》《刘三姐》等传说。“我的梦想是回到墨江教英语,”徐子媛眼神坚定,“要让家乡孩子用外语讲好哈尼紫米、茶马古道的故事,成为对外交流的桥梁。”

彝族学子伍丹宁则计划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语文课堂。人文学院23级中文专业的她,正在精选各民族谚语、故事,计划未来任教后作为课外读物。“孩子是民族团结的未来,”她说,“我要在他们心中种下‘各美其美’的种子。”


拉祜族学生马昕奕:以专业所长服务基层发展

拉祜族学生马昕奕的理想是用税收知识搭建“惠民桥”。作为经管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她想化身税收政策“宣传员”,深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民族企业,用拉祜语、汉语双语讲解减税降费政策,帮助小微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为普洱市营商环境增添软实力。“税收是经济发展的血脉,”马昕奕说,“我要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颗螺丝钉,让各民族同胞共享发展红利。”

汉族学生程国浩: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生

作为一名来自云南大理的汉族学生,程国浩是理工学院23级数媒专业学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宣传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程国浩和他的太爷爷学会唱京剧,他希望将来回到家乡,和太爷爷一起坚守戏曲事业,弘扬戏曲文化。在学习中,他努力利用专业知识,通过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对滇剧和京剧经典曲目进行数字化创新,添加现代视觉元素,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生。他把他的作品发布到网络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戏曲文化。“我还打算融合民族特色,制作短视频、微电影,展现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美。”在校园和社区活动中,他也会积极展示这些作品,促进大家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我还想组建一个数字媒体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团队,共同记录大理民间戏曲的精彩故事,开发数字互动游戏和线上展览,为家乡的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艺术舞台到乡村操场,从三尺讲台到社区基层,普洱学院学子以“专业之能”践行“团结之责”。在这片民族团结的热土上,青春的力量正化作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共同富裕的磅礴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