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南云雾缭绕的茶山之间,普洱市的茶香不仅飘溢着千年韵味,更孕育着新一代青年的创业梦想。杨进云,这位从普洱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走出的95后,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运动场到茶山的跨界转型,在普洱茶产业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成为新时代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生动注脚。
跨界启程:从体育生到茶创客的“战略转身”

2022年盛夏,杨进云告别普洱学院的操场,却没有像多数同学那样走向熟悉的体育课堂。“普洱的茶山上,藏着比奖牌更值得追逐的梦想。”他笑着回忆当初的选择。四年大学生活里,除了跑道上的汗水,普洱浓郁的茶文化更在他心里扎了根——他发现,随着健康消费升级,古老的普洱茶正遇上互联网的“东风”,“这是年轻人的机会。”
体育教育专业赋予他的,是目标导向的执行力和永不言弃的韧性。“创业就像跑马拉松,拼的不是爆发力,是耐力。”毕业后,他没有急于行动,而是用一年时间泡在茶山、茶企,从鲜叶采摘学到仓储陈化,把自己从“茶小白”变成“半个专家”。2023年初,带着对茶叶品质的底气和对市场的判断,他正式注册工作室思茅区丹碧茶庄,开启创业之路。
筚路蓝缕:茶香背后的“创业马拉松”
“第一批茶叶寄到仓库时,我盯着那几箱茶,三天没睡着。”杨进云坦言,创业初期的现实远比想象残酷。启动资金仅够勉强收购茶样,线下找铺面时,租金让他望而却步;尝试在电商平台开店,流量寥寥,“守着好茶无人问,那种挫败感比训练时韧带拉伤还疼。”
最艰难的日子里,他白天跑茶山选料,晚上在出租屋研究市场,曾连续一周每天只睡4小时。“有次直播到凌晨,看着后台零订单,真的想过放弃。”但体育训练时“咬碎牙也要冲过终点线”的记忆总会浮现,“创业和跑步一样,最难的不是起点,是想放弃时再坚持的那一步。”他咬牙缩减开支,把出租屋改造成临时仓库和直播间,决定在互联网上“另辟赛道”。
直播破局:体育生的“带货方法论”
“第一次直播前,我对着镜子练了50遍开场白。”对体育生来说,镜头前的表达比跨栏还难。但他拿出训练时的狠劲:白天向电商朋友请教算法逻辑,晚上研究头部主播话术,把茶叶知识整理成“训练手册”,从产地海拔、杀青温度到冲泡水温,每个数据都烂熟于心。
2023年春茶季,他的直播间终于开播。没有花哨的滤镜,只有一张木桌、一套茶具和真诚的笑容。“这款茶来自勐海高山,海拔1600米,茶汤入口有蜜香,回甘像跑完步喝的第一口山泉。”他用体育生的直白语言解读专业术语,演示冲泡时手腕的稳定度,竟带着几分投篮时的专注。
真诚成了最好的“流量密码”。有茶友凌晨留言问“茶叶怎么存”,他秒回语音指导;有客户收到茶不满意,他二话不说包邮退换。“卖茶先卖信任。”靠着这份实在,他的粉丝从0慢慢涨到5000多人,其中不少成了“铁杆茶友”——有人从黑龙江寄来家乡特产,有人带着朋友组团到普洱找他喝茶。
茶友为桥:从“流量”到“留量”的深耕
杨进云深谙:“5000个粉丝,不是数字,是5000个故事,直播带货的尽头是社群。”他把核心客户拉进微信茶友群,每天在群里分享茶山趣事、冲泡技巧,逢年过节还会手写茶笺寄小样。“有位上海的阿姨,最初买茶是给失眠的老伴,现在成了群里的‘气氛担当’,帮我给新茶友答疑。”
线上的热度反哺了线下。2024年,他在普洱市区与人合伙开了间“云岭茶叙”体验店,直播间引流来的客户可以到店品鉴,本地茶友也常来聚会。“线上看直播、线下品茶、社群交流”的模式,让他的月销售额稳定在10万元以上,还带动了周边茶农的茶叶销量。
茶香致远:让普洱味道走向更远的地方

如今的杨进云,依然保持着体育生的作息——清晨爬山看茶,上午选料品控,下午直播,晚上整理订单。但他的目标早已不止“卖好茶”:“我想做一个有温度的品牌,让大家喝到的不只是茶,还有普洱的山、普洱的人。”
他开始设计带有茶马古道元素的包装,在直播间讲茶农的故事,计划明年带着粉丝“云游茶山”。“体育教会我,真正的胜利不是打败对手,是超越昨天的自己。”在滇西南的茶香里,这位年轻的创业者正带着他的“茶叶梦”奔跑,就像当年在跑道上一样,目光坚定,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