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薄雾漫过西双版纳勐腊县瑶区瑶族乡的蟒蛇河,采茶人的身影已穿梭在河谷两岸的古茶林间。谁能想到,这条曾让瑶胞出行艰难的河道,如今因“蟒蛇箐”茶香成为茶客争相探访的“生态名片”。而这一切的缘起,始于2017年瑶族姑娘盘丽的一次“逆行”——这位普洱学院英语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放弃城市工作机会,与大学毕业的弟弟盘真回到家乡苗旧寨,以祖辈守护的古茶树为根,注册“蟒蛇箐”商标,用一片茶叶撬动了深山瑶寨的脱贫致富路。从上海茶博会首秀亏损数万元的困境,到如今带动全村茶叶均价翻五倍、年销售额突破百万,盘丽姐弟不仅让“蟒蛇箐”茶走出大山,更以“一人创业、全村受益”的担当,让瑶乡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一条茶叶铺就的乡村振兴路

当飞机从昆明长水机场腾空而起,盘丽紧紧攥着手中的茶叶样品袋,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2017年的这次上海茶博会之行,承载着这位瑶族姑娘和弟弟盘真全部的希望——将家乡苗旧寨的古茶树鲜叶,变成带领乡亲们脱贫的“金叶子”。如今,站在自家昆明新店的茶室里,看着杯中舒展的蟒蛇箐茶汤色澄亮,盘丽的思绪又飘回了那个让她命运转折的午后。
从茶企职员到返乡创客

2013年,刚从普洱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盘丽,在普洱市一家茶企从事销售工作。在一次茶博会上,当她看到家乡随处可见的茶树鲜叶经过加工后,竟能以数十倍的价格出现在展台上时,内心受到巨大冲击:“那些在家乡既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带来收入的树叶,居然还能这么卖。”
这个发现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彼时的苗旧寨,瑶族乡亲们还在陡坡上刀耕火种,盘丽的父母为供姐弟俩上学,甚至要冒险爬上高竿树寻找石斛换钱。“外公看着父母辛劳的背影默默擦泪的样子,我至今记得。”带着改变家乡命运的决心,2017年盘丽与大学毕业的弟弟盘真共同注册“蟒蛇箐”商标,正式踏上返乡创业路。
从亏本参展到工艺突围
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首战上海茶博会,姐弟俩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亏损数万元——这几乎是全家一年的收入。“当时蟒蛇箐这个名字,很多人听都没听过。”盘丽回忆道,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品牌无名、工艺粗糙、渠道匮乏的三重困境。
不服输的瑶族血脉在姐弟俩体内奔涌。他们兵分两路:弟弟盘真留守深山钻研制茶工艺,“像厨师打磨厨艺”般反复试验;盘丽则带着样品南下大湾区,在传统销售区挨家茶店敲门推介。2018年广州茶博会上,一位台湾茶商的评价点醒了他们:“茶叶底子再好,没有好工艺就是暴殄天物。”
此后三年,盘丽团队开启了“工艺攻坚”:跟随勐海国营茶厂老师傅学习熟茶发酵,向周红杰等茶学院派专家请教科学理论,与大湾区茶商共同调试口感。“做了N多实验,被折磨得很惨。”盘丽笑称,光是杀青温度就试验了上百种组合,终于摸索出适合蟒蛇箐茶叶的独特工艺——既保留山野气韵,又兼具柔和口感。
从深山好茶到共富引擎
清晨的蟒蛇河雾气氤氲,采茶人踩着鹅卵石涉过及膝的河水,两岸热带雨林勾勒出“迷你亚马逊”的景致。如今这条曾让瑶胞出行艰难的河道,已成茶客争相打卡的“生态名片”。“以前村民采茶要走两小时山路,现在我们修了便民桥,还开通了采茶体验路线。”盘丽介绍,随着“蟒蛇箐”品牌打响,2023年寨子里茶叶均价较创业初期翻了五倍。
在苗旧寨茶叶初制所,村民盘阿妹正将刚采的鲜叶过秤:“以前自家茶叶卖不上价,现在盘丽统一收购,我们每亩茶园能多赚三千多元。”目前盘丽团队已带动周边5个村寨、87户瑶胞参与茶叶种植,建立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2023年帮助户均增收超2万元。
文化赋能的茶旅融合路

“我们瑶族自古‘自耕而食,少入城市’,但这不代表我们要困守深山。”盘丽将瑶族传统银饰纹样融入茶叶包装,在昆明新店设立瑶族文化展示区,开发“采茶+非遗体验”的茶旅线路。去年国庆期间,蟒蛇箐接待茶旅游客超3000人次,带动民宿、餐饮等配套收入增长40%。
勐腊县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在盘丽团队带动下,瑶区瑶族乡茶叶种植面积从2017年的800亩扩展至3200亩,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茶叶深加工生产线,开发茶食品、茶化妆品。”盘丽望着窗外的雨雾,眼中闪烁着光芒,“让蟒蛇箐的茶香飘得更远,让更多乡亲过上好日子。”
从最初带着几千元茶叶闯荡上海滩的忐忑,到如今拥有覆盖全国20个城市的销售网络,盘丽姐弟用七年时间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或许就藏在每一片饱含深情的茶叶里。正如蟒蛇箐茶汤的特质——内敛而稳沉,不坠两极,这对瑶族姐弟正以柔韧而坚定的力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