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作者:24级中药班(本)罗娜)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南方的秋似乎比北方的秋来得晚些,似乎才刚刚从夏季中醒来。自石板阶梯而上,每一步都是诗意的行走,每一眼都是画卷的展开,在天高云淡之下,满眼都是绿意环绕的景致,重阳之际,我们攀登高峰,登高处一览山河远阔,举目赏世间芳华,愿人生如这山峦般壮丽,如这秋风般洒脱,年年逢重阳,岁岁皆安康。
“重阳”二字,自《易经》里走来,因“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得此名。古人对这一天的偏爱,藏在无数诗词里:李清照在“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里暗诉情思,而孟浩然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邀约,又让这份秋日的仪式感多了几分烟火暖意。那些插茱萸、饮菊酒、吃重阳糕的习俗,不是刻板的规矩,而是一辈辈人对“长久长寿”的期许,是将对生活的热爱,揉进了时节的脉络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的诗句,穿越千年,依旧拨动心弦。如今的我们,或徜徉于繁华都市的霓虹深处,或静坐于校园一隅的书声琅琅间,纵然高楼如林、车流如织,心底那份对故土的缱绻、对亲人的眷恋,却始终如一缕不灭的灯火,温暖而坚定,从未改变。重阳,不只是登高赏秋,更是一场与亲情的温柔重逢。
今又重阳,游子的牵挂藏在每一片秋叶里。他说:“今早出门见楼下的菊开了,才想起又到重阳。”去年这时候,还陪爸爬了家后的小山,今年只能对着视频,看他鬓角又多了些白霜。她说,“妈刚才发消息,问我秋裤找出来没,还说给我晒了冬天的被子。明明自己总忘添衣裳,却记着我所有的小事。”风卷着落叶飘过窗前,他们对着手机编辑了半天,最后都只发了一句:“天冷了,照顾好自己,我很好。”她又说:小时候,父亲会把我举过头顶,让我触摸树梢的阳光;母亲会在冬夜把我的小手揣进她的衣兜,轻声说“快回家,饭要凉了”。他们用双手为我们撑起一片无雨的天,把所有的爱与温暖都揉进柴米油盐里,却从不说半句辛苦。可我们的世界太大了,大到装得下远方的梦想、工作的琐碎、朋友的邀约,却常常在忙碌的间隙,才猛然想起身后那两双始终牵挂的眼睛,正望着我们离去的方向。游子的牵挂,从来都藏在这些没说出口的“想你”里。
今又重阳,身在近处的你,不妨暂别喧嚣,陪父母登一次小山,陪祖辈晒一晒秋阳;或拨通一通视频电话,让思念跨越山海,屏幕两端相见。一杯清茶,几块重阳糕,话一段旧时光,也分享此刻的秋色与温情。即使身处远方的你,不妨给他们打个电话,发条信息,告诉他们,我们很想他们,也希望他们照顾好自己。岁月会老,但他们眼中的光,因我们的陪伴与牵挂而愈发明亮,无论身在何处,心总能紧紧相依。
也愿那些远行的人,在异乡的街头,抬头望一望同一片秋空。思念无需喧嚣,一缕风,一片叶,便足以传递千里之外的牵挂。岁岁年年,重阳如约而至。莫负秋光,莫忘归途。在时光的褶皱里,珍藏每一份温暖,致敬每一段年华。
今日重阳,愿你我他:登高有伴,望远有光,家中有亲,心中有爱。
檐铃送夏去 菊酒迎重阳 (作者:24级行政班(本)张欣晨)
檐角的风铃摇落了最后一片夏蝉的余音,阶前的菊花迎着晓霜在秋风中悄然地绽放——重阳就这样在清冽的秋意中,带着千年的厚重与温柔缓缓走来,它踩着梧桐叶的碎影,携着桂子的暗香,从《易经》“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的古老释义里走来,从文人墨客的诗词画卷里走来,也从寻常百姓登高、赏菊、敬老的烟火气里走来,成为秋日里最富深情的仪式。
古人对重阳的偏爱,早已刻进了诗词的肌理里。王维在异乡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寥寥十四字,却道尽漂泊者登高望乡时的拳拳心绪,那插在鬓边的茱萸,成了跨越千里的牵挂;苏轼面对秋光感叹“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疏朗笔触里藏着对岁月流转的坦然,纵使“明日黄花蝶也愁”,仍以酒敬秋、以心待事;李清照笔下的重阳是“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幽微,黄花与西风相伴,道尽独处时的清冷与怅惘;而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的羁旅愁绪,又让重阳多了几分天涯孤旅的味道。
“暗香盈袖重阳至,登高赏秋温酒香。”当秋光漫过山峦,人们扶着长辈踏上石阶,遍插茱萸的枝桠在鬓边轻晃,欢声笑语便随着山风荡开——登的是层林尽染的峰,望的是心头惦念的人,盼的是岁月绵长的安。山间菊丛恰好盛放,金黄的花瓣沾着晨露,正如文案里写的“菊花盛开,香气袭人,更显佳节温馨”。随手折一枝簪在襟前,连衣衫都浸了清芬。下山时,日头渐暖,桌案上的菊酒已温得恰好。斟一杯递与鬓边染霜的长辈,看他们眉眼舒展,忽然懂了“流年不弃桑榆老,春光冉冉映重阳”的深意,岁月或许催老了容颜,却把温情酿成了更醇厚的滋味。此刻把酒临风,杯盏里盛的是金秋的芬芳,更是“如同阳光般温暖人心”的陪伴,就像那满地盛放的菊花,既藏着古人“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也裹着今时“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的圆满。
秋风渐紧,菊香愈浓,又是一年重阳至。不必说太多感慨,只需陪长辈晒一晒秋日暖阳,与亲友饮一杯菊酒,便不负这满城秋光,也不负“重阳佳节,愿你幸福安康,一切安好”的温柔祈愿。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时光深处读懂“敬老、登高、思亲”的中国式浪漫(作者:24级中药班(本)常天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王维的诗句在秋风中响起,重阳的气息便悄然浸润了岁月。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个被古人视为“阳数极盛”的日子,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记忆,也在时代更迭中不断续写着温暖的新篇。如今,重阳不再只是传统典籍里的符号,更成为现代人致敬长辈、寄托思念、拥抱自然的情感纽带。
重阳的内核,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敬老”温情。《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期便有“九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习俗,古人会在这一天向年老的长辈馈赠衣食、给予关怀,将“孝亲”的美德融入时节仪式。这种传统在历史长河中从未褪色:汉代时,官府会组织敬老宴,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赐酒肉;唐代将重阳敬老纳入官方礼制,民间则流行为长辈“补秋燥”的习俗,煮一碗热气腾腾的菊花粥、酿一坛香醇的菊花酒,让孝心随食物传递;明清时期,“送重阳糕”成为主流,糕点上点缀的“茱萸”“菊花”图案,既应和了节令,也藏着“步步高升”“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到了今天,敬老的形式或许变了,但心意始终未改。社区里,志愿者为独居老人修剪头发、检查身体,用陪伴驱散孤独;家庭中,年轻人放下手机,陪父母翻看老照片、聊一聊过去的故事,或是带长辈体验一次短途旅行,看遍秋日盛景;网络上,“晒出爷爷奶奶的青春照”“记录长辈的人生智慧”等话题刷屏,让老一辈的经历被更多人看见与尊重。重阳的“敬老”,早已从单一的仪式,变成了渗透在日常生活里的温柔——它提醒我们,对长辈的关爱,不应只在这一天,而在每一个平凡的朝朝暮暮。
重阳的浪漫,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登高”之趣。古人认为,九月初九“阳气太盛”,登高可以“避灾祈福”,这一习俗既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也藏着对生命力的向往。从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龙山落帽”之宴,到唐代诗人李白“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的豪情,再到宋代百姓“倾城出郊外登高”的热闹,登高始终是重阳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人们攀登山峰、俯瞰大地,在秋风中感受天地辽阔,也在登顶的瞬间释放心中的思绪。
如今,登高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避灾”的原始寓意,成为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方式。城市周边的山野间,每到重阳便挤满了登山的人群:老人拄着拐杖,在子女的搀扶下缓步前行,享受山间的清新空气;年轻人背着行囊,和朋友一路欢声笑语,用相机记录秋日的层林尽染;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采摘路边的野菊,为节日增添几分童趣。站在山顶远眺,看云卷云舒、山岚叠翠,不仅能卸下生活的疲惫,更能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读懂“海阔天空”的人生哲理——正如古人所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重阳的登高,登的是山,也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
重阳的牵挂,是跨越山海的“思亲”之念。“九月九,思亲浓”,重阳节恰逢秋意最浓时,草木凋零、候鸟南飞的景象,最易触动人们心底的思乡之情。古代交通不便,一封家书往往要辗转数月,于是重阳便成了游子寄托思念的“情感出口”:王维在异乡遥想兄弟登高插茱萸的场景,杜甫写下“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的悲叹,李清照则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词句,道尽对丈夫的思念。
而今,科技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却未曾减少思念的浓度。重阳这天,有人拨通视频电话,和远方的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听他们唠叨家常;有人寄去一盒家乡的特产,让熟悉的味道慰藉父母的牵挂;还有人带着孩子回到老家,陪长辈吃一顿团圆饭,让欢声笑语填满屋子。这份“思亲”,不再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无奈,而是“天涯若比邻”的温暖——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家人永远是心中最柔软的牵挂,而重阳,便是这份牵挂最深情的注脚。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从古人的“敬老、登高、思亲”,到如今的“陪伴、传承、感恩”,重阳的内涵在时光中不断丰富,却始终保持着最本真的温暖。这个重阳节,不妨停下忙碌的脚步,陪父母聊聊天、带长辈登登山,或是给远方的亲人打个电话——让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读懂重阳的意义,也让这份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与温情,代代相传。
谈重阳 (作者:25级中文2班 王可馨)
又是一年重阳至,金秋送爽,霜林红叶,桂香穿过家家户户,丹枫染过片片赤霞。层林尽染,染得是对亲人的无边思念,天高云淡,淡不去对故土的留念连连。
我要怎么跟你说呢,那种“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十七岁的王维漫步在长安街头,看着人们欢欣鼓舞,庆祝佳节,大声地喝酒宴饮,亲人相聚,其乐融融,最先来的无疑是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在对故土的哀思终结时,恐怕还有壮志未竟的淡淡遗憾。
我要怎么跟你说呢,那种“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那其中不只是雁,恐怕还有后主的悲鸣。在违命侯封号当头而至时,人人皆赞聪慧的你怎会看不透未来的命运。与弟弟离散长久不能相见,漫天火光吞噬昔日乐土,从温暖舒适的南方被挟至寒冬绵绵的北土,你的心是否也在那一瞬冻结,午夜梦回,满是旧忆。也许你说得对,冉冉秋光留不住。
但我想重阳不只是这些。说重阳,我要跟你说白头翁入少年场的张扬与自信,满丛金菊中的一抹白没有让时年六十七岁的白居易黯然神伤,宦海浮沉没有击垮这位乐观主义者,他只是在那个晴朗的下午,与朋友结伴而行,品着酒,赏着菊,继续了他贯穿一生的创作。
你更要知道,古来今往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两个失意的人在这天齐聚,一同登高望远,牛李党争固然磨平了杜牧对政事的热情,但多年命运不公,似乎也只在他身上留下了浅薄的痕,最终叹一句,古来今往皆如此啊。
你一定要知道,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没有人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那一年带病的主席离开红四军,感慨着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感悟着天地常理,道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但岁月抹不掉革命的热情,重阳一至,满地金黄,他仍旧赞叹着,战地黄花分外香。古人常道悲秋,他偏要说一句,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即使受挫,即使境遇惨淡,依然对革命抱有高度的信心,洋溢着昂扬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这传统的节日里,我们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习俗与精神,比如喝酒,比如登高,比如敬老。但是我想说,朋友们,或许我们这一代新青年可以从这样的传统节日里汲取更多的养分,比如豁达,比如自信,比如乐观。
岁岁重阳,情暖今朝:解锁古老节日的青春密码 (作者:25级商务班 张紫嫣)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笔下的重阳,藏着古人对团圆的惦念;而如今,这个始于上古、盛于唐宋的传统节日,正以新的姿态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农历九月初九,双九相重,故曰“重阳”,它不仅是“踏秋赏菊”的诗意时刻,更是“尊老敬老”的温情符号。当青春遇上重阳,我们该如何读懂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
追溯重阳,最初与古人的天象崇拜、丰收祭祀相关,《吕氏春秋》中便有“九月丰收,祭天祭祖”的记载。魏晋以后,登高、赏菊、佩茱萸的习俗逐渐形成——古人认为重阳登高可避灾祈福,插茱萸能驱邪避秽,饮菊花酒可延年益寿。这些习俗并非单纯的仪式,而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健康的期盼,更是对生命的珍视。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的细腻,无数文人墨客将重阳写入诗词,让这个节日自带浪漫的文化底色。
如今,重阳被赋予了更厚重的时代意义——1989年,我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让“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成为节日的核心内涵。在校园里,我们或许无法立刻奔赴远方陪伴家人,但这份孝心与敬意,却能通过细微的行动传递。有的同学组织“重阳手写信”活动,给家里的长辈寄去亲笔信,字里行间满是思念;有的社团走进社区养老院,陪老人读报、聊天,教他们用手机拍照;还有的班级举办“重阳故事会”,听老师分享与长辈的温暖回忆,在交流中懂得感恩。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正是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鲜活诠释——我们不必复刻古人的仪式,却可以用青春的方式,让重阳的温情延续。
其实,重阳从来不是“老年人的节日”,而是属于每个人的文化课堂。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校园生活里,别忘了给家里的爷爷奶奶打个电话;在追求学业进步的同时,也可以用专业所长为老人提供帮助——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帮老人调试手机,中文系的同学为老人读经典篇目。当我们用真诚与行动触碰传统,重阳便不再是课本里的名词,而是融入生活的温暖力量。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个秋天,让我们以青春之名,赴一场与传统的约定:用一句问候、一次陪伴、一份用心,让敬老的美德在校园里传递,让古老的节日焕发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