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理农村到普洱求学,从青涩学子到茶叶创业者,从同学到伴侣——普洱学院首届茶叶加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李旭、杨立霞夫妇,用十四年光阴书写了一段“因茶结缘、与城相守”的创业故事。他们以茶为媒,在普洱这片沃土上扎根,不仅收获了事业与爱情,更以“坚守品质、传承匠心”的初心,成为当地茶文化传播的践行者。
一杯清茶定方向:从迷茫学子到“茶人”初心
2008年,18岁的李旭怀揣忐忑走进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普洱学院),成为该校茶叶加工生产技术专业的第一届学生。“当时班里很多同学因专业新、条件苦陆续转走,我也曾迷茫。”李旭回忆,辅导员一句“要将茶叶作为未来一生的事业”的鼓励,让他和同学们坚定了方向。
彼时的学习条件异常简陋:专业教师需外聘,实验器材现买现用,十七名学生常围着一口杀青锅反复练习炒茶。“没有先进设备,反而让我们更专注于茶叶本身的香气与工艺。”杨立霞笑着说,正是这份朴素的教学环境,让他们真正读懂了茶叶的“脾性”,也埋下了对茶产业的热爱。
因茶结缘:同学变伴侣,事业爱情双丰收
在日复一日的炒茶、品茶、学习中,李旭与同班同学杨立霞因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我们会为了一款茶的口感争论半天,也会一起泡在实验室研究工艺。”杨立霞坦言,对茶叶的执着让两人的感情格外扎实。2011年毕业后,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两人先后在茶企实习、沉淀,2013年决定携手独立经营,“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把我们对茶的理解做出来。”
2014年,他们创立个人茶叶品牌;2015年加入澜沧古茶经销体系,正式在普洱市开启了“前店后坊”的创业模式。“普洱这座城包容了我们的青涩,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李旭说,从校园到市场,从教室到茶店,他们对这座“茶马古城”的感情,早已融入每一片茶叶的脉络。
守正创新:不追“快钱”只做“安心茶”
“做茶和做人一样,急不得。”这是夫妇俩十四年创业的信条。面对市场上“加料茶”“概念茶”的短期热度,他们始终坚持“三不原则”:不追求规模扩张、不做品质妥协、不挣快钱。每款茶上市前,两人都要经历数十次品鉴,确保香气、口感、工艺达标。“有茶友说我们‘不会做生意’,但我们觉得,对得起茶友,才对得起自己。”
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他们也在适应新时代消费需求:通过短视频普及辨茶知识,教茶友识别“农残茶”“香精茶”;开设茶艺体验课,让年轻人感受传统茶文化。“现在的消费者更懂茶了,我们既要守住老手艺,也要用新方式讲好茶故事。”杨立霞说。
清福常伴:一杯茶里的生活哲学
如今,李旭、杨立霞的茶店虽未成为行业巨头,却积累了大批忠实茶友。“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我们就是想把这份‘清福’分享给更多人。”李旭笑着说,每天在茶香中迎来送往,看着茶友们因一杯好茶舒展眉头,便是他们最大的满足。
从十七人围着杀青锅的青涩时光,到如今夫妻同心守茶店的恬淡日常,十四年光阴流转,李旭与杨立霞用行动诠释了“因茶结缘,一生相守”的意义。“普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茶是我们的事业,也是生活。”他们说,未来仍将守着这间小店,让更多人通过一杯茶,爱上普洱,爱上生活。
上一条:筑牢安全防线 播撒法治种子——经济管理学院积极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主题宣讲教育活动
下一条:情暖金秋,爱在重阳:经济管理学院开展敬老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