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数高校毕业生还在为求职奔波时,普洱学院23级农学(专升本)学子王康已凭借“驾培+餐饮+休闲+零售”的跨界生态闭环,实现了从“校园创业者”到“创业掌舵人”的蜕变。从方向盘到餐桌,从台球桌到水果捞,他以“有温度的服务”为核心,在普洱市打造出一个覆盖学车、饮食、娱乐、健康消费的民生服务网络,书写了“毕业即创业”的青春答卷。
校园萌芽:从“学员痛点”到创业起点

“创业的灵感,往往藏在日常观察里。”王康的创业故事,始于对驾培市场“服务痛点”的敏锐捕捉。2024年7月,仍在读书的他发现,传统驾校普遍存在“场地偏远”“教学模式固化”等问题,尤其对普洱学院学生群体而言,往返练车场的时间成本成为学车最大障碍。
“为什么不能把服务送到校园门口?”带着这一想法,王康与团队创立璟程驾校,以“严选教练+个性化教学”破局。为贴近学生需求,他在2025年4月推动驾校合并重组,将训练场地迁至普洱学院旁的泰力健驾校旧址,实现“出校门即训练场”的便利。“学生群体时间碎片化,我们就推出‘预约制练车’‘夜间集训营’,甚至帮学员协调上课与练车时间。”王康说,正是这种“把学员当朋友”的服务理念,让驾校在半年内积累超500名学员,为后续跨界布局埋下伏笔。
跨界破圈:从“单一服务”到“生态闭环”

“驾培只是流量入口,真正的创业价值在于场景延伸。”王康并未止步于驾校业务,而是瞄准学员“等待练车时的消费空白”,开启跨界探索。
2025年2月,他在普洱永丰坊不夜城开设“靖城饵丝店”,将家乡曲靖的非遗美食“蒸饵丝”引入普洱。为还原地道风味,他三赴曲靖拜师老厨,反复调试米浆配比与酱料配方。“学员练车耗体力,一碗热饵丝既能当早餐也能当午餐;晚上这里夜经济活跃,还能吸引市民打卡。”如今,小店日均接待学员及食客超200人次,成为连接“学车场景”与“城市烟火气”的纽带。
2025年6月,王康在饵丝店旁增设“乐潮台球俱乐部”,首次形成“驾培+餐饮+休闲”的服务闭环。通过“学车送台球体验券”“饵丝消费满减练车费”等联动活动,学员等待练车时可免费娱乐、便捷用餐,而非学员顾客也能通过店内宣传了解驾校服务。“学员带动消费,消费者转化为学员,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他笑着说,台球室开业首月便为驾校引流新学员30余人。

2025年10月,王康敏锐捕捉到年轻人对“健康轻食”的需求,在1735奥莱小镇开设“知喜水果捞店”,将服务从“功能性消费”拓展至“日常健康消费”。“学员练车需要补充维生素,白领逛街想吃点清爽的,水果捞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如今,他的创业版图已形成“学车-吃饭-娱乐-买水果”的民生服务链条,日均客流量超500人次。
初心如磐:“真诚是必杀技,服务有温度”

“创业不是冰冷的商业公式,而是把顾客需求放进细节里。”回顾创业历程,王康坦言曾面临资金链断裂、市场竞争等多重挑战:初期为凑齐驾校场地租金,他和团队连续一个月吃住在毛坯房;2025年雨季导致练车人数骤减,他带着教练上门为学员提供“一对一补训”……支撑他走下去的,是学员拿证时的雀跃、食客满足的笑容,以及那句被他写在笔记本扉页的话:“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在驾校遇到特殊天气,学员需要紧急出行时他会专车接送;在靖城饵丝店,老人小孩会被主动提供“免辣少盐”服务;在水果捞店,员工会贴心提醒“芒果过敏者慎选”。“这些细节或许不直接产生利润,但能让顾客感受到被尊重。”王康说,正是这种“有温度的服务”,让他的创业项目在普洱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青春启示:从“资源整合”到“模式复制”

如今,王康的创业项目已带动8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年营收突破200万元。谈及未来,他计划引入普洱咖啡、哈尼族刺绣等本地特色元素,让生态闭环更贴近在地生活。“高校学子创业不必一味追求‘高大上’,立足身边需求、整合现有资源,同样能做出大文章。”
从校园里的“创业规划”到毕业后的“生态落地”,王康用实践证明:当代青年创业,既要敢想敢闯的“跨界思维”,更要坚守“服务民生”的初心。他的故事,不仅是普洱学院“产教融合、创新创业”育人成果的生动缩影,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资源整合+场景延伸”创业路径——以需求为锚点,以服务为纽带,小切口也能做出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