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普院新闻 > 学校新闻 > 正文
学校新闻
学生习作|中秋月圆时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6日 编辑:大学生记者团

月光所照 皆是吾乡:大学生的中秋,也藏着不一样的浪漫(作者:25级商务班(本)张紫嫣

当教学楼的铃声与桂花香撞个满怀,当食堂的月饼窗口排起长队,我们才后知后觉——原来,在大学的日子里,中秋已悄悄踮着脚尖来临。

这是许多人第一次在异乡过中秋。没有妈妈提前一周就腌好的咸蛋黄,没有爸爸搬着梯子摘下的院中秋橘,却多了室友递来的半块流心月饼,多了社团伙伴一起挂起的灯笼。我们总说大学生活像一场热闹的冒险,而中秋,就是这场冒险里温柔的暂停键,让我们在喧嚣中慢下来,与思念撞个正着。

或许你会在傍晚登上学校的观景台,看着月亮从图书馆的屋顶缓缓升起。手机里弹出家人的视频通话,妈妈絮絮叨叨问着“有没有加衣服”,爸爸在镜头外抢着说“中秋要吃热乎的”。你举着手机让他们看天边的圆月,镜头里,月色与家人的笑容重叠,忽然就懂了“天涯共此时”的意义——距离或许会拉长脚步,但爱与牵挂,总能沿着月光抵达彼此身边。

也有人选择在中秋解锁校园新玩法。和室友煮一锅热气腾腾的汤圆,围着桌子分享各自家乡的中秋习俗;或是跟着文学社的伙伴去湖边放河灯,把对未来的期许、对家人的祝福写在灯面上,看着点点光亮顺着水流漂向远方;甚至只是在自习室里多待了一小时,抬头时发现窗外月色正好,便偷偷拍下照片,发在朋友圈配文“月光下的努力,更有力量”。

其实,大学生的中秋从不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伤感,而是在独立与牵挂中找到平衡的成长。我们开始学着把思念藏进给家人的快递里,学着在陌生的城市里创造属于自己的节日仪式,学着在月光下规划未来的方向。就像月饼有甜有咸,我们的中秋也各有滋味,但不变的是,每一种滋味里,都藏着对生活的热爱。

今夜,无论你是在和朋友欢聚,还是在灯下独酌,都别忘了抬头看看月亮。那轮穿越千年的圆月,正照着过去的故乡,也照着此刻你正在奋斗的远方。愿月光所及,皆是美好;愿你在大学里的每个中秋,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温暖与成长。


执笔书锦字,遥寄相思情( 作者:24级中药班(本)罗娜

檐角的桂香漫过窗棂时,才惊觉又至中秋。案头的宣纸摊开半月,墨汁晕开的痕迹里,藏着许多没说出口的惦念——就像古人提笔书锦字,如今我们翻遍通讯录,却总觉得寻常问候,载不动这轮圆月催生的浓情。古人的中秋比我们过得浪漫:李白“举杯邀明月”,苏轼“但愿人长久”,而我却”先发个中秋祝福吧。

记得儿时的中秋,是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她总说“月要圆,人要全”,手里揉着糯米面团,将花生、芝麻裹进馅心,蒸好的月饼切开时,热气里飘着甜香,也飘着父亲刚从单位借来的老相机快门声。那时不懂“相思”二字,只盼着月亮爬得再高些,能多啃几口月饼,多听爷爷讲几句嫦娥奔月的故事。后来上了大学,在异乡过中秋,陪伴在身边的不是爸爸妈妈,站在宿舍阳台看月亮,才发现同一轮清辉下,少了家人的笑声,连月饼都失了几分滋味。那晚给家里打电话,嘴角只剩下了“中秋快乐,妈妈”,父亲在一旁抢过电话,絮絮叨叨问“吃月饼了吗,月饼好吃吗?”,挂了电话才发现,晚风带着凉意吹在脸上,眼眶早已湿润。

原来相思从不是轰轰烈烈的惦念,而是藏在细节里的温柔。就像古人寄往远方的锦书,未必有华丽辞藻,或许只是一句“家中一切安好,勿念”,也或许只是一句“锦书谁寄相思语,天边数遍飞鸿数”却能让远方的人辗转难眠。如今我们不用再等驿马传书,指尖轻点就能拨通视频,可当看到屏幕里父母眼角的皱纹、朋友鬓边冒出的几根碎发,还是会想起从前——想起和朋友在月下追逐打闹,想起和家人围坐庭院吃月饼,任凭月光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些时光像被月光镀了层金边,在记忆里闪闪发亮,连风里都带着微微甘甜。

今年中秋,不妨试着放慢脚步。不用急着发朋友圈,不用奔波劳累穿梭在写字楼之间,只需静静驻留在灯光下,月光的照耀下静待岁月静好。加班到深夜,拆开同事塞的月饼,咬下去的瞬间,甜意漫过疲惫,留下微微甘甜。给许久未见的朋友写张明信片,不用长篇大论,哪怕只是“见字如面,中秋快乐”;陪父母坐在庭院里聊聊天,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帮母亲揉一块月饼面团,给父亲斟一杯温热的茶,与他们聊聊天,看他们眼角泛起的笑意。月亮会年年圆满,会岁岁明亮,但身边的人,却一天天在不断老去,那些不经意的赏月时间,却更能值得我们用更多时光去珍惜。

夜色渐浓,月光洒在案头的宣纸上,提笔写下几行字:“今岁中秋月,清辉满庭楼。锦书虽未寄,相思已入喉。”抬头望去,万家灯火与明月交相辉映,忽然明白,相思从不是孤单的惦念,而是我们与在乎的人之间,一份跨越山海的羁绊。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中有牵挂,那轮圆月,就永远会照亮我们回家的路,会把我们的心意诉说给思念的人身边。

愿你今夜有月可赏,有饼可尝,有思念的人在身旁;若暂未相聚,也愿这月光能载着你的心意,去到你想去的地方。“海上月是天上月,愿各位眼前人都是心上人,追月人为心而动,愿各位身边人即是意中人”。中秋快乐,万事顺意。


一枕清辉,半盏中秋(作者:24级行政班(本)张欣晨

“月好风清,渐有中秋意,当星子般大小的黄花夹在叶子中摇晃出的阵阵的清香漫过巷陌,风里便有了团圆的盼头。抬头,见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才惊觉“阴睛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中秋独特的韵味,便在诗与景交融中,缓缓铺陈开来。

儿时记忆中的中秋,月亮是那庭院中的白玉盘,盘中盛满中秋独特的味道。柔和的月光从树梢的缝隙中洒下来,忽明忽暗,带着中秋独特的温暖。树下,是围绕着爷爷,手里拿着月饼,嘴边还沾着些许的糖霜,听他讲嫦娥与玉兔故事的我们,奶奶端来的白瓷盘里,豆沙馅月饼的清香混在桂花的香气里,漫进晚风中,沁人心脾。那时,不知何为中秋,何为团圆。只记得那时的月亮很圆,很亮;月光下的每一刻都藏着生活中无尽的甜。后来,离家求学,月亮也就变成了屏幕中的“相思信,与父母通话时,父亲总是将镜头对准桌上的月饼——还是熟悉的老字号包装,旁边放着我爱吃的栗子, 再慢慢将镜头移向窗外的月亮。“给你寄了你最爱的月饼,记得吃,不要挂念我们.....”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却似那清冷又带着温柔的月光那般,直直地照进了我的心里。

如今在校园里过中秋,月亮成了拉近彼此距离的“温柔灯,月光下,草地里藏着青春的热闹,与舍友们抱着月饼盒坐在草坪上,盒子里不同的味道的月饼摆了一圈。有人掏出了从家中寄来的火腿月饼,咸香中裹挟着浓浓的思念,有人讲起了家乡独特的中秋风俗,也有人轻轻的哼唱起关于月亮的歌,轻轻地调子混着风里的桂香飘远。有月光洒在我们的脸上,映照着我们年轻的脸庞,心中不能回家的失落也被与挚友的欢声笑语冲淡了几分。在不知不觉中,月亮升至了最高处,人间的思念也随之抵达最深的角落。

那轮悬于天际的明月,最终也成了中秋最温柔的注脚,它是徐有贞“且喜人间好时节”的欢愉载体,是文天祥“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的浪漫想象,是文徵明“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的绝美画框,也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感羁绊。这轮从唐诗宋词中走出来的月亮,承载着我们千年的情思,成为了我们寄托相思最好的信物,今夜月满,愿君亦“圆满”,愿我们都能在月光和人间烟火中岁岁中秋,岁岁圆满!


藏在中秋里的人间暖意(作者:24级中药班(本)常天乐

当第一缕桂香漫过窗台,当超市货架上渐次堆叠起圆鼓鼓的月饼礼盒,我们便知晓,中秋的脚步已悄然临近。这个承载了千年情思的节日,从不只是简单的“团圆”符号,更是藏在时光里的生活仪式,是刻在中国人骨血里的温柔与牵挂。

记忆里的中秋,总与老院子有关。夕阳还未完全沉落,祖父便搬来竹凳在庭院里排开,祖母则在厨房忙碌着——瓷盘里码好切半的石榴,玻璃罐中盛着刚剥好的糖炒栗子,最让人期待的,是那只冒着热气的搪瓷盆,里面躺着刚出炉的手工月饼。不是如今花样繁多的流心馅,而是最朴素的五仁与豆沙,饼皮上印着模糊的“中秋”二字,咬一口满是猪油的香气,碎屑落在衣襟上,也舍不得拍掉。

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举着灯笼在巷子里追逐。纸糊的灯笼映着烛火,光影在青石板路上跳跃,笑声与邻居家的犬吠交织在一起。等到月亮爬过屋顶,清辉洒满庭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祖父会指着月亮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祖母则念叨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父亲会给远方的亲友打去电话,母亲则把最大的一块月饼递到我手里。那时不懂“天涯共此时”的深意,只觉得月光下的一切都格外温柔,连晚风都带着甜意。

如今身在异乡,中秋的过法变了,心底的牵挂却从未减少。不再有老院子的竹凳,却会在阳台摆上小桌,放上从家乡寄来的月饼;不再有孩童的灯笼,却会与远方的父母视频,看他们笑着展示桌上的饭菜。屏幕里,母亲说:“今年的月亮和家里一样圆”,父亲则叮嘱:“记得多吃点热乎的”,简单的话语,却瞬间驱散了所有的孤单。原来,团圆从不是非要围坐一桌,只要心在一起,哪怕隔着千山万水,月光也能将思念连成线。

今夜,不妨放下手中的忙碌,抬头看看那轮明月。它照过古人的案头,也照过今人的窗台;它见过离人的眼泪,也见过归人的笑容。吃一块月饼,尝一口桂酒,给牵挂的人发一句“中秋安康”。毕竟,最好的中秋,从来不是多盛大的仪式,而是月光下,有人等你回家,有人与你共赏同一轮圆满。

愿我们都能在这温柔的月色里,寻得心中的安宁与暖意,也愿每一份思念,都能被月光温柔照亮,抵达牵挂的远方。中秋快乐,万事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