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一次站在演讲台,都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本期学生园地分享的感悟,记录着数学与统计学院第二届“致远杯”演讲比赛参赛同学在备赛时的忐忑、台上的专注与赛后的沉淀。从文稿打磨到情感传递,从克服怯场到坚定发声,这些真实的文字里,藏着青春最鲜活的成长轨迹。愿这份对表达的热忱与思考,能给同样在探索中前行的你,带来一份共鸣与勇气。
第一次演讲:在紧张与试错中收获成长
25级数学班(本)彭思思

第一次站上演讲比赛的舞台,这段经历像一颗裹着紧张外壳的糖,剥开后满是值得回味的成长。报名时,害怕与激动在心里反复拉扯,但“想锻炼自己、尝试新事物”的念头最终推着我按下了报名键,现在想来,那一步的勇气格外珍贵。
准备阶段远比想象中曲折。起初我找模板、写稿子、搜素材,以为按部就班就能完成,却在制作PPT时频频碰壁——不熟悉操作流程只是小问题,更大的挑战是稿子改了一版又一版后,PPT始终无法与内容精准匹配,这为后续演讲埋下了“难度伏笔”。背稿时才发现,自己写的内容偏理论化,干巴巴的文字不仅难记,还少了能打动人心的温度。果然,站上舞台的那一刻,大脑瞬间“断片”,忘词的慌乱让我更加紧张,也真切体会到:比起生硬的理论,有温度的故事才更易传递,也更易记忆。
好在舞台上的小插曲,成了最直接的“成长课堂”。我偶然发现,适当的手部动作能悄悄缓解紧张,让身体慢慢放松;而语调的起伏变化,能让原本平淡的内容变得有节奏感。更深刻的感悟藏在赛后的反思里:平时多上台讲题,不仅能锻炼临场反应,还能让胆量在一次次实践中“升级”。
这次演讲比赛,没有完美地表现,却有实打实的收获。未来我会针对性打磨语音语调,主动寻找更多上台的机会,把每一次试错都变成靠近更好自己的阶梯。
破茧于“致远杯”:一场与自我的演讲较量
23级信计班(本)熊丛帅

初见“致远杯”演讲比赛的通知时,内心像被两股力量拉扯。一边是突破自我的渴望在雀跃,催促着我抓住这次挑战的机会;另一边,“怕讲砸”“恐忘词”的顾虑却在悄悄收紧,让我迟迟不敢迈出脚步。最终,“成长本就是勇敢跨出第一步”的念头,推着我在报名表上落下了名字。
确定参赛后,备赛的紧张感瞬间笼罩了我。起初,我循着常规思路搜集资料、敲定主题、撰写讲稿,可笔尖落下的文字总让我觉得不对劲——满纸的理论论述过于生硬,缺少能触达人心的温度,更别说打动听众。在一次次推翻重写、逐字打磨的过程中,我才猛然醒悟:演讲从不是冰冷的工作汇报,也不是刻板的评论文章。它需要用“小切口”撬动“大主题”,用真实的小故事传递深刻的大道理,在字里行间找到能与观众同频共振的共鸣点。
练习环节的挑战,比写稿更让我手足无措。因为从未系统学习过演讲技巧,我的语速总是忽快忽慢,肢体动作僵硬得像被束缚,连表情都显得格外不自然。有一次对着镜子练习,我看着镜中机械念稿的自己突然愣住——这哪里是“演讲”,分明是毫无感情的“背诵”,这样的表达,怎么可能让听众产生共鸣?那之后,我开始反复观看优秀演讲视频,逐帧学习选手的语速控制、手势配合,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节奏:讲至动情处放缓语速,强调观点时辅以轻缓手势,终于让表达多了几分生动与感染力。
站在演讲台中央的那一刻,台下老师与同学的目光汇聚过来,熟悉的心跳加速感瞬间涌上。尽管前期做了无数次练习,可真实的赛场氛围仍让我攥紧了手心。深吸一口气后,我循着记忆中的节奏开口,紧张感渐渐被表达的专注取代。只是临场的慌乱里,那些反复练习的技巧还是打了折扣——预设的手势偶尔遗漏,与观众的眼神交流也不够连贯,结束后回想,满是可以改进的细节。
如今再回望这场比赛,名次早已不是最重要的。比结果更珍贵的,是这段备赛时光里的收获与蜕变。我不仅摸清了演讲的门道,更在一次次与自我的较劲中,锻炼了心理素质。我终于明白,表达能力的提升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日常积累与反复练习堆砌的成果;也懂得了“好稿子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充分的准备才是从容应对的底气。
这场“致远杯”的旅程,像一次小小的破茧。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成长的感悟,继续在学习与生活中勇敢尝试,抓住每一个锻炼表达的机会。我始终相信,每一次鼓起勇气的挑战都不会白费,它们正在一点点拼凑出一个更自信、更从容的自己。
我的大二:大一讲题时光,酿出今日演讲自信
24级数学1班(本)李宜霏

回望大二站在演讲台上从容表达的自己,总会想起大一那个攥着稿子、声音发颤的起点——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登台演讲,台下师生的目光像聚光灯般落在身上,手心的汗浸湿了稿纸,忘词时的慌乱让表达磕磕绊绊。那场不算完美的演讲,像一面镜子,让我清晰地意识到:自信心与表达力,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技能,需要在一次次实践中打磨。
转机始于尹老师鼓励我们拍摄讲题视频。从那以后,我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对着摄像头准备讲题内容——没有真实学生的即时反馈,我便把镜头当作倾听的“学生”,在脑海里预设他们可能遇到的疑问:“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公式?”“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起初,我只是机械地念步骤,直到后来才慢慢领悟:讲题不是“报答案”,而是“带听众一起思考”。于是,我开始在关键处停下提问,把复杂的解题过程拆成一个个小步骤;为了让讲解更生动,我学着用声音传递节奏——遇到难点放慢语速,讲到核心公式加重语气,仿佛真的在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每一次录制前,我都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初学者,会卡在哪个环节?”这份对听众地在意,让我的表达渐渐褪去生硬,多了份从容与清晰。
这份在镜头前积累的底气,在大二的演讲活动中终于显露出力量。当我站在更大的舞台上,面对更多元的听众,曾经的紧张感悄然消散:讲题时锻炼的逻辑思维,帮我快速搭建起清晰的演讲框架;预设听众疑问的习惯,让我能精准捕捉台下的情绪;反复打磨表达的经历,让我能流畅地传递观点,甚至用语气起伏调动现场氛围。
原来,大一那些对着摄像头的讲题练习,早已是一场漫长的“演讲彩排”。它没有聚光灯的照耀,却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让我从讲台前的“怯场者”,蜕变成如今能从容发声的表达者。这份藏在细节里的成长,不仅是大二演讲自信的来源,更让我明白:所有从容的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反复练习;所有坚定的表达,都源于对内容的掌控和对听众的用心。
致远杯演讲比赛参赛感悟
24级数学1班(本)马梓涵

回望致远杯演讲比赛的备赛与参赛历程,那些浸透汗水的片段、满载温暖的瞬间,不仅沉淀为成长路上的深刻印记,更让我对“演讲”二字有了远超从前的理解。
这份感悟的开篇,必须留给尹爱军老师——她是我备赛路上最坚实的引路者。从演讲稿的框架搭建到字句间情感的细腻打磨,老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核心:最初稿件逻辑偏难,我反复背诵,演讲却始终生硬,是老师建议我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构表达,让情感自然融入字句,让演讲有了温度;当我陷入“越练越迷茫”的瓶颈时,老师没有简单说教,而是逐段拆解我录制的演讲视频,从语气起伏到节奏停顿,手把手帮我调整。这份专业与耐心,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底气。
备赛的过程,是一场与自己的“较劲”,更是一场细致入微地打磨。为了让演讲既有逻辑的力量,又不失情感的真挚,单是演讲稿的修改就反复了十余次——有时为一句自然的过渡,对着电脑逐字推敲两三个小时;为实现脱稿后的流畅表达,我把稿件拆成多个小节,早自习的晨光里、午休的静谧中,碎片时间都成了我背诵打磨的战场。更难忘的是“多维反馈”环节:每天晚上,我都会对着手机录制完整演讲视频,分别发给尹老师和几位好友。老师会细致到纠正我手势与内容的适配度,好友则会直白指出“某段语速太快听不清”“这里的情感可以再沉一点”。每一次根据反馈调整,都是一次查漏补缺,也让我在一次次修正中,慢慢贴近“好演讲”的模样。
可真正站上赛场时,紧张还是让我留下了遗憾。当聚光灯骤然亮起,台下的掌声传来,我下意识加快了语速,原本精心设计的停顿、强调环节被打乱,那些想传递的深层情感,终究没能完全落地。下台后复盘,既有对“没能展现最佳状态”的懊恼,更清醒地意识到:“临场稳定”不是临场发挥,而是需要无数次实战积累的硬能力——这次的不足,恰恰为我指明了未来进步的方向。
如今比赛落幕,却不是终点,而是我向校赛冲刺的新起点。针对此次语速过快的问题,我已制定了明确的改进计划:一是加入“节拍器训练”,跟着固定节奏朗读,强制自己把控语速;二是主动找更多同学当“听众”,模拟校赛的现场氛围,锻炼临场应变能力;同时,我还会继续向尹老师请教,希望在她的指导下优化演讲细节,让内容更有穿透力。
这次致远杯的经历,让我彻底明白:演讲从不是“讲好一段话”那么简单,它是对心态、逻辑、表达的综合考验,更是一次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带着这份成长与遗憾,我会以更踏实的态度备战校赛。期待下次站上舞台时,能更从容、更出色地展现自己——不辜负尹老师的悉心指导,也不辜负这段全力以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