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倡议与澜湄合作机制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普洱学院作为中国西南边陲的“国门大学”,以教育为纽带,以开放姿态搭建文化互鉴的桥梁,通过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书写着跨境教育合作的新篇章,为区域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三维联动: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
普洱学院立足“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构建“校政企协同、产学研融合、科教文互通”的三维合作体系。2024年以来,学校代表团两度出访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五国,与13所境外高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其中马来西亚理工大学、雅加达国立大学等5所高校为首次合作。
校际合作方面,学校与老挝国立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深化“2+2”“3+1”联合培养模式,推动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共建“云南省中马特色农产品质量监测评估国际联合实验室”,搭建特色农产品化学物质或风味物质信息数据库,实现对特色农产品的快速准确的化学检测;拟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互设“老挝语言文化中心”,推动华文教育模式输出。

校企合作方面,学校联合东软教育科技集团、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共建全国首个“一带一路”数字产业学院,携手培育优势专业集群,深化专业内涵建设,重点开展软件工程、数字媒体、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校企校”联合共建,实现三方共赢,计划三年内培养500名复合型技术人才。此外,与老中铁路有限公司、云南农垦集团等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为“一带一路”项目定向输送老挝语、泰语复合型人才。
政校合作方面,学校与普洱市政府共建留学生奖学金,成立了老挝留学生创新创业园,联动主流媒体及东南亚社交平台构建“中央厨房式”传播机制,实现《中老通》《中泰双语桥》等栏目“一国一策”精准传播。
文化浸润:文化传播激发青年共鸣
普洱学院将文化交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做中学”实践模式。在绝版木刻工坊中,中老学生共同完成绝版木刻作品,从选题构思到刀法运用,在协作中领悟中国工匠精神;泼水节期间,中老学生共浴祈福,将环保理念融入传统节庆;端午节时,师生包制“澜湄粽”,了解和体验端午传统习俗,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留学生领略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打造了《我的留学生活》《老挝留学生讲中老铁路故事》等系列融媒体产品,培训的留学生自媒体创作者成为了文化传播主力军。留学生拍摄的《我在中国过大年》《我的中国老师》等作品,以青年视角记录校园生活,自然渗透至东南亚社交圈层,其作品引发跨国讨论,推动普洱茶、老挝咖啡等特色产品进入彼此生活场景。
创新平台: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
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共建的“云南省中马特色农产品质量监测评估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搭建特色农产品的质量评估体系,有效提升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为澜湄流域农产品贸易提供技术支撑;构建“语言+技能”“科研+产业”双轨培养体系,开设茶艺师、咖啡师、评茶员等职业技能认证课程;同时,构建融合数字技术、创新实践、“一带一路”元素的“三融合”国际数字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并重构课程体系,引入产业项目案例和跨学科课程资源,建设产教融合课程41门,建设实验项目575个。

学校还依托云南工匠学院开展技能培训,累计培养茶艺师810名、评茶员584名、咖啡师323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获证率达88.84%。其中,2079名2024届毕业生在中老铁路沿线区域就业,占比65.91%,成为跨境贸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香饽饽”。
从澜沧江畔的木刻刀痕到巴厘岛的木雕纹路,从泼水节的欢歌到中老铁路的汽笛,当普洱的茶香与东南亚的椰风相遇,普洱学院正将合作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以教育为舟,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未来,学校将通过教育浸润、青年联结与科技赋能,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普院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