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弃世界500强企业的“稳定岗”,到跨界扎根美容美发行业;从曲靖单店的“摸石过河”,到昆明多店的“多元深耕”;从疫情冲击下的“濒临破产”,到转型成为“技术+服务+培训”一体化的美业标杆——普洱学院2010级生命科学系化学7班毕业生陈文彪,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段“敢想敢为、破茧成蝶”的创新创业故事。他以“专业敬业、诚实守信”为底色,在美业赛道上不断突破,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成为行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创业者的韧性与担当。
毅然转身:一场关于“人生宽度”的勇敢抉择

2013年盛夏,普洱学院的毕业季弥漫着离别的伤感与对未来的憧憬。对于生命科学系化学7班的陈文彪而言,摆在面前的是一条看似“稳妥”的道路:通过校招应聘上沃尔玛创基尚城店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主管岗位,这是一份世界500强企业的稳定工作,薪资待遇优渥,还能边工作边备考公务员——这对贫困农村家庭出身的他来说,曾是“认知里最好的出路”。
然而,在前往昆明参加岗前培训的前三天,这个22岁的年轻人却陷入了沉思。“难道这辈子就拿着固定工资,人生一眼看到尽头?”深夜独坐,陈文彪反复叩问自己。他想起学院老师常说的“尽心做事,敢想敢为”,骨子里那股“不甘平庸”的闯劲被点燃。“我是敢想敢做敢当敢拼的人,不想让人生困在‘稳定’的框架里。”最终,他拨通电话,毅然拒绝了这份“铁饭碗”。
这个决定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父母叹气“读书白读了”,亲戚朋友劝他“找个稳定工作”,但陈文彪有自己的坚持:“读书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清晰认知世界,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创基尚城美发店的夏总,初次接触美容美发行业,便被其中的创意与服务魅力吸引。“农村孩子创业缺资金,先学手艺、攒经验,至少不会没饭吃。”带着这份务实与热爱,他踏上了跨界美业的“冒险之旅”。
从“学徒”到“创业者”:在摸索中扎根美业土壤

从零开始的路并不好走。放下化学专业的课本,陈文彪拿起了美发剪刀,从最基础的洗头、剪发学起。“行业不像想象中简单,不同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还有消费者对‘美’的多元需求,都需要慢慢琢磨。”他白天在店里苦练技术,晚上啃管理书籍,把在普洱学院学到的“严谨细致”带到工作中——给顾客剪发前反复沟通需求,染烫时精确控制时间与药剂比例,甚至用化学知识分析洗发水成分对不同发质的影响。
2015年春天,积累了两年经验的陈文彪,在曲靖市开出了自己的第一家美发店。“当时只有30平方米,3个员工,全靠口碑慢慢做起来。”他既当老板又当技师,每天工作14小时,从洗剪吹到烫染护,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那两年,我学会了怎么和顾客打交道,怎么管理团队,怎么控制成本。”凭借“诚心做人、尽心做事”的态度,小店逐渐红火,他也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但陈文彪并未止步。“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依托团队才能创造更大价值。”2018年,经同行介绍,他结识了在云南拥有27家门店的東氏造型黄总。看到对方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品牌理念,他再次做出“大胆决定”:放弃曲靖经营三年的门店,投身更大平台提升自己。“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但我知道,想要走得远,必须先‘空杯’学习。”
危机与重生:在“至暗时刻”找到破局之道

2019年初,陈文彪在昆明世纪城开启“二次创业”,开出第二家门店。凭借此前的经验和团队支持,新店迅速盈利,2020年又接连在新亚洲体育城、海伦国际等地布局,门店数量增至5家。就在事业蒸蒸日上时,2021年底疫情突袭,线下门店被迫停业,资金链断裂,团队面临分崩离析。
“那段时间是人生低谷,每天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决策错了?行业还有未来吗?”陈文彪彻夜难眠,但他很快想起普洱学院老师的教导:“糟糕的是遇到的事,不是你这个人。”他沉下心复盘:“发展太快导致人才储备不足,专业技能跟不上扩张速度,对消费群体的深度需求也没摸透。”这些“花钱买不来的经验”,成了他破局的关键。
痛定思痛,陈文彪决定“不做宽度,做深度”:合并5家门店为3家,集中资源扩大店面、升级服务;从单一“洗剪吹烫染护”拓展到“生活美容+轻医美+化妆美甲+头皮养生”多元项目;成立培训部,既培训店内员工提升专业技能,也为行业输送技术人才。“以前追求‘开多少店’,现在追求‘每家店都让人满意’。”他要求员工“把顾客当家人”,从预约到离店全程关注体验感,甚至为敏感肌顾客定制专属护理方案。
转型后的门店很快焕发新生。顾客满意度提升30%,员工流失率下降,还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同行前来学习。“现在的店,不仅是服务场所,更是‘美业人才孵化基地’。”陈文彪自豪地说,培训部已累计为行业培养200余名专业技师,不少学员开店后还会回来交流经验。
初心如磐:做“受人尊重”的美业标杆

“专业敬业、诚实守信、诚心做人、尽心做事”——这16字箴言,是普洱学院老师对陈文彪的谆谆教导,也是他多年来的经营准则。如今,他的门店已成为昆明美业的“口碑代表”,顾客复购率超60%,员工平均工龄达5年以上。“员工幸福,顾客满意,社会认可,这才是企业的价值。”
谈及未来,陈文彪计划将“深度服务”模式推广到云南更多地州,同时深化培训体系,“让更多农村孩子像我一样,通过手艺改变命运”。他还时常回普洱学院看望老师,给学弟学妹分享创业故事:“不要怕跨界,不要怕从零开始,想清楚方向就去闯,学院教给我们的‘严谨’与‘坚韧’,走到哪里都是底气。”
从放弃稳定到跨界创业,从疫情低谷到多元发展,陈文彪用十年证明:真正的“稳定”,不是守着一成不变的岗位,而是拥有“敢想敢为”的勇气和“精益求精”的能力。这个从普洱学院走出的化学专业毕业生,在美业赛道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成长答卷”,也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树立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鲜活榜样。
陈文彪的故事,是普洱学院“立德树人、产教融合”育人成果的缩影。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立足行业需求,在实践中成长,涌现出一批像陈文彪这样“敢闯敢干、追求卓越”的创业典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