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数大学生还在毕业设计的熬夜灯光下焦虑,或在求职市场中迷茫时,普洱学院的雷邦与赵昌祥已用五年时间,将校园里“吃饭要排队”“兼职找不到”的日常痛点,转化为覆盖数万师生的服务生态。从2019年偶然结识的创业火花,到2024年成为跨校服务的区域标杆,这对“校园服务合伙人”用技术与坚持,书写了Z世代大学生从“课桌创业”到“生态构建”的逆袭故事。
一次深夜畅谈,点燃校园服务梦

2019年5月的普洱学院,晚风带着茶香掠过宿舍楼下。计算机系的雷邦与经管系的赵昌祥在一次创业沙龙上偶然相遇,当聊到同学们“食堂排队半小时”“兼职信息真假难辨”的抱怨时,两人一拍即合:“为什么不做一个解决这些问题的校园平台?”
“他擅长挖需求,我擅长做落地,简直是‘天生搭档’。”赵昌祥回忆,此后数月,两人常常在图书馆角落讨论到深夜,从用户调研到功能设计,从商户沟通到技术框架,创业构想逐渐清晰——以“解决校园基础需求”为起点,搭建连接师生、商户的服务平台。当年9月,天合校园平台正式上线,初期聚焦外卖配送与兼职推荐两大核心功能,迅速吸引了首批10家商户入驻。
订单百万的喜悦与“成长的烦恼”
合作首年,平台便迎来爆发式增长:订单量节节攀升,交易额一举突破百万大关。“看着后台数据时,我们觉得‘创业好像不难’。”雷邦笑着回忆,但这份喜悦很快被现实击碎。
作为“还没走出校园的学生团队”,他们对企业运营几乎一无所知:团队管理架构模糊,客服、运营、技术职责不清,曾出现“用户投诉后三方介入,最终无人负责闭环”的混乱;更严峻的是,一次客服响应延迟,有用户留言质疑“服务可靠性”,让雷邦彻夜未眠:“那一刻才明白,用户口碑是初创平台的命根子。”
真正的危机在2020年开学季爆发。激增的订单量直接导致服务器宕机半天,用户下单功能全面瘫痪。“那天电话被打爆,商户抱怨订单接不了,学生质问‘平台还能不能用’。”赵昌祥记得,团队一边不停道歉,一边蹲在机房排查故障,直到次日凌晨2点才恢复运营。“那晚我们在操场上坐了很久,意识到粗放式运营撑不起规模化发展。”
从“学生团队”到“规范企业”的蜕变

“服务器崩溃事件”成了转折点。雷邦牵头启动“能力补短板”计划:线上学组织架构课程,实地走访本地企业取经,每周带着团队做管理培训。“我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把学生思维一点点‘洗掉’。”
一系列“刮骨疗毒”式的改革随之落地:
部门分工清晰化:市场部跑商户、运营部做活动、技术部保稳定、客服部推行“首问负责制”,承诺2小时响应用户问题;
技术体系升级:服务器硬件迭代,制定“流量预警-应急处置”预案,提前应对开学季、节假日峰值;
用户导向优化:每月做调研,根据反馈上线“实时配送位置查看”“兼职信息核验”等功能。
“最明显的变化是,用户投诉量半年降了70%。”赵昌祥说,曾经的“学生团队”,终于蜕变为分工明确、响应高效的企业团队。
从“一校服务”到“多校生态”的跨越
2022年,平台在普洱学院站稳脚跟后,雷邦与赵昌祥盯上了更大的市场:“为什么不让更多高校师生享受到这样的服务?”他们推出“授权高校创业团队运营”模式——由灵跃科技(公司化运营后更名)提供技术与资源支持,各地高校团队负责本地运营。
但新挑战接踵而至:合作团队缺经验,有人连商户合同都不会签;偏远地区团队遇技术问题,响应常常滞后。为此,他们设计“全流程支持体系”:编制《运营标准化手册》覆盖活动策划、商户管理等细节;组建24小时技术团队远程协助;甚至上门给合作团队做“手把手”培训。
“有个高校团队刚合作时,首月订单量不足200单。我们派运营主管驻场一周,帮他们策划‘开学季优惠’活动,第二个月订单就破了3000单。”雷邦说,信任的积累让合作高校从1所扩展到多所,业务也从外卖、兼职延伸到校园团购、二手交易、生活服务等多元领域。
为数万师生服务,实现多方共赢

截至2024年12月,灵跃科技旗下平台已覆盖多所高校及周边社区。仅在普洱学院,入驻商户从最初10家增至285家,年均为学生提供兼职推荐1000余次,为商户带来超千万元营收。“以前兼职要到处打听,现在平台上都是核验过的岗位,安全又方便。”普洱学院2023级学生小李说。
从“解决一餐饭”到“服务全场景”,雷邦与赵昌祥的创业故事,已成为区域校园服务的标杆。“从一个人的梦想,变成了一群人的事业。”雷邦感慨,团队如今已有50余人,不少成员是曾经的用户或合作高校的创业者。
展望未来,两人计划深化智慧校园生态建设,整合教育、就业等服务,并向社区生活领域拓展。“我们想证明,Z世代创业不是‘玩票’,只要扎根需求、踏实成长,小痛点也能做成大事业。”赵昌祥说,他们希望自己的故事,能给更多怀揣梦想的大学生创业者带来勇气与启发——从身边的问题出发,用坚持与智慧,让梦想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