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普洱茶山云雾缭绕,手机镜头里,95后姑娘李海莲正带着团队在茶园里直播采茶,身后表妹潘云吉忙着调试设备——这个曾在普洱学院校园里骑着自行车送茶的小团队,如今已通过抖音直播间将普洱茶香飘向全国,年销售额突破百万。作为普洱学院毕业生创业的典范,李海莲与潘云吉这对“茶妃姐妹花”用6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以茶为媒、以梦为马”的创业传奇,更带动了一群年轻人扎根茶乡,让古老的普洱茶在新时代焕发青春活力。
校园茶缘:从“分享热爱”到“点燃梦想”

2016年,潘云吉考入普洱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被茶山云雾与醇厚茶香深深吸引,课余考取茶艺师证,常在创业社团分享茶文化;彼时,比她高两届的表姐李海莲(数学与统计学院2014级毕业生)已在校园双创园探索创业方向。2017年,一次偶然的微商尝试让两人一拍即合:“最初只是想把喜欢的茶分享给同学,没想到订单从校园涌向校外。”潘云吉回忆,她们和伙伴们挤在小仓库打包,3人包揽选品、送货、客服全流程,自行车轮碾过的校园小路,成了创业梦开始的地方。
2018年,李海莲在学校双创园正式注册“洱与茶妃”品牌,“‘洱’字既代表普洱,也寓意我们与茶的缘分”。她带着团队入驻校园创业孵化基地,用3万元大学生创业补贴和8万元政府贴息贷款解决了启动资金难题。潘云吉则发挥专业所长,将酒店管理中的服务理念融入茶品包装与客户沟通,两人一个主外拓市场,一个主内抓细节,校园茶摊逐渐升级为拥有稳定客源的线上茶店。
破局之路:在流量浪潮中扎根茶山

“创业从来不是一路坦途,每个转折点都像在迷雾中找方向。”潘云吉坦言。2020年,短视频风口来袭,姐妹俩转型抖音直播,却遭遇“开门黑”:首场直播2小时仅5位观众,全是家人。面对同行恶意竞争和流量瓶颈,她们在深夜复盘时达成共识:“与其在室内套路化卖货,不如回到茶山讲好普洱故事。”
这场“背水一战”的转型,让团队找到了差异化赛道。没有专业灯光,就用茶山云雾当天然背景;缺乏脚本设计,就直播采茶、杀青、晒茶的真实过程。李海莲带着团队爬上海拔1800米的古茶园,潘云吉则在镜头前把茶马古道历史、茶叶冲泡技巧融入讲解。“有北方粉丝看完直播,专门飞来普洱旅游。”潘云吉笑着说,这场转型让“茶妃”直播间单场销售额从几百元跃升至50万元,2021年更成为抖音“5年金牌老店”。
疫情期间,团队又面临物流中断、库存积压的危机。南亚科技创业园区减免了3个月房租,普洱学院创业街为她们提供临时仓储空间,政府部门还牵线茶企合作解决供应链问题。“最困难时,母校老师带着学弟学妹来帮忙打包发货,那一刻我们知道不是在孤军奋战。”李海莲说。
团队之基:从“3人作坊”到“就业引擎”

“小余,今天直播要重点讲熟茶发酵工艺,记得把实验室数据加进去。”在普洱学院青年创业街的新式茶饮店里,李海莲正在给00后团队成员余雪蓉做培训。这个来自体育学院的“茶小白”,通过学校创业宣讲会加入团队,如今已成长为直播主力。
从最初3人挤在仓库打包,到如今10人团队细分运营、直播、客服岗位,姐妹俩始终坚持“先培养人,再扩张事”。团队6名核心成员均毕业于普洱学院,95后占比80%。“学姐们从不嫌弃我们没经验,带着我们从认茶、品茶学起,现在连茶艺师证都考下来了!”00后客服小张说。
团队的成长不仅带动内部就业,更辐射周边产业。每年春茶季,她们雇佣的采茶妇女超过50人,人均月收入达2000-6000元;在普洱学院支持下,公司还成为校外实训基地,累计为学弟学妹提供30多个实习岗位,2023年更获评“普洱市就业创业示范单位”。
茶香致远:用青春味道反哺乡土

“这杯‘普洱撞奶’用的是我们自己基地的古树茶,甜度来自蜂蜜,很受00后喜欢。”在普洱学院青年创业街准备开业的“茶妃新式茶饮店”,潘云吉介绍着菜单。她们正在跳出传统茶企模式,准备用果茶、冷萃茶等年轻化产品触达Z世代。
创业成功后,姐妹俩从未忘记反哺母校。李海莲连续3年回校参加创业宣讲,将公司打造成“大学生茶文化实践基地”;潘云吉则带着团队为学弟学妹开设免费茶艺培训课,“我们想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喝茶不是‘老派’的代名词,传统文化也能很潮。”
如今,她们的2000平方米仓储基地里,普洱茶饼码放整齐,直播间的订单从全国涌来。“创业就像普洱茶发酵,时间越久越醇厚。”李海莲望着窗外的茶山说。从校园茶摊到百万直播间,这对“普院姐妹花”用6年时间证明:当热爱扎根乡土,青春就能在奋斗中绽放芬芳。